五葉松姿形塑型心得一直為是同好們所津津樂道,但心得交流同時也常常苦於手邊無實體素材可做範例,於是⋯⋯於是十幾年前即萌生了自行培養素材的念頭。
在強大的動力驅使下於田間的排水分壟開始了苗木的培植,此間,每一株樹身的轉折型塑幾乎都依計畫一一施行。
樹身的截幹蓄枝、天枝頂棚續留、枝條斷代換枝、頭緒纏根剪除、不良介質更易等無一不是甜蜜的苦差事,且實話說是一個燒大錢的興趣,但時至今日每每徜徉於松林間時,慶幸自己種植盆栽的初心依然存在!
五葉松姿形塑型心得一直為是同好們所津津樂道,但心得交流同時也常常苦於手邊無實體素材可做範例,於是⋯⋯於是十幾年前即萌生了自行培養素材的念頭。
在強大的動力驅使下於田間的排水分壟開始了苗木的培植,此間,每一株樹身的轉折型塑幾乎都依計畫一一施行。
樹身的截幹蓄枝、天枝頂棚續留、枝條斷代換枝、頭緒纏根剪除、不良介質更易等無一不是甜蜜的苦差事,且實話說是一個燒大錢的興趣,但時至今日每每徜徉於松林間時,慶幸自己種植盆栽的初心依然存在!
五葉松葉子的短直有時候需要人為的呵護,有時候卻也需要老天爺儘量不下雨的幫忙,然而自己通常也都抱持著隨喜而得的心情來看待 ......
今年因為多雨的關係,園子裡要有短直又俊俏的五葉松應該是寥
12年前計畫培養的五葉松素材時,在田培期間歷經五次的截幹蓄枝轉折而出的樹身。這曲幹樹身雖有近似等弧轉折,卻又不失自然之味。在這極具壓縮的兩尺空間裡培養出錯落有致的犧牲枝殘枝,非但沒有引瑕,反而因平均分佈增添許多的野性效果。
今天與幾位同好聊起這樹的創作大綱時,也提及了一些想法 : 統一協調中要試著做出變化;而在變化不安定中也要找出具有統一性的肌理線條輪廓。欣賞盆栽時儘量不以單一角度來觀看盆栽,若從生活美學中來體驗盆栽,會是一條更寬廣之路。
枝條代枝數量的填充、近樹身枝條口徑的蓄養及葉量的增加將是其努力的重點!
此素材約在15~17年前從山上移植下來,樹徑只有現今1/3大。移植當時只見其轉折的頭緒,樹身並未有緊實貼身的枝椏,所以當時以愚公移山的態度慢慢地將枝椏往頭緒處推擠、壓縮,也運用了犧牲枝的換枝方式,讓樹身尾端的轉折降低人為加工的味道 。
幾年下來,這些調整讓素材慢慢地往預期的方向發展,預計今年將培養用的鐵皮拆開,斷除培養期間長出的粗根,然後再將鐵皮鋼板回復並蓋上新的介質重新養細根,隔年再換植上新的培養盆。
台灣五葉松:樹齡約25年
現今樹徑:18公分
樹幹蜿蜒的順暢度及高度寬度是否達成完美壓縮比例是五葉松盆栽人始終的追求目標。犧牲枝的留用也是筆者一路反覆運用的技巧。如能對犧牲枝何時切除的掌握度更加精確無疑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盆培8年後再田培12年之素材(2022春結束田培持續
第一次將自己平生所知的日常器物、早期民生飲食、民居用料與五葉松盆栽教學的戶外活動做結合。這一次特別選擇了中部和平山區,因其留下較多早期伐木遺跡且又有台灣五葉松分布最多的馬崙山登山步道。沿途有許多林木、野花、野果及小型野生動物,都讓我們的解說內容更為生動活潑。
一直以來,盆栽課戶外教學部份總必須與五葉松業者及園區園主配合,其間也擔心學員們因有人情壓力而採買不適用的素材,以致讓教學品質大大減分。因此,這次老師做足功課後,決定帶著學員們走出教室,與大自然做了最直接最密切的互動。